• 首页
  • 场馆
  • 活动
  • 资讯
  • 公告
  • 政务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钧瓷烧制技艺》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钧瓷烧制技艺》

       钧瓷,产于河南省禹州市,其名源自于我国夏朝建都时,在禹州建立的钧台,因钧台而得名。钧瓷的产生可追溯到隋唐,到北宋晚期达到鼎盛。据考古调查发现,禹州古窑址星罗棋布,在149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曾有140处窑厂,特别是在民窑集中的禹州西部山区的神垕一带,更是“七里长街,烟火柱天”,“遍地窑烟起,到处放光辉”的繁荣景象。

       钧窑是我国北宋时期的名窑之一,它与汝窑、官窑、哥窑、定窑一起被誉为我国五大名窑而闻名于世。在宋徽宗时被皇家钦定为御用珍品,严禁流入民间,故保存下来的完器不多,使得传世宋钧极为稀少,身价极高。钧瓷之所以名贵,除了其艺术特色和工艺成就外,主要是烧造困难,得之不易,从选料到烧成共需七十二道工序,故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的说法。



钧台钧窑址
       钧瓷之所以成为宋代五大名窑之首,在于匠人们在科技方面的勇于创新,他们创造性地运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依靠高温还原焰煅烧,创造发明了“窑变”铜红釉和深浅不同的蓝色乳光釉,表明九百多年前的钧瓷生产已经应用了现代玻璃科学中的二液分相技术。在釉中加入铜元素,创造性地烧出了五彩斑斓的窑变紫红色釉,开铜红釉之先河,打破了以往青白釉统治天下的局面,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为中国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是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创造性的突破。在世界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钧台钧窑址双火膛窑


钧台钧窑址倒焰窑
       2008年6月,《钧瓷烧制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确立了省级和国家级传承人,建立了研究机构和各种形式的展览馆,定期召开烧制技艺研讨会,出版了相关论著100余部。政府和有关团体建立了保护机构,健全了保护机制,制定了该技艺的管理办法和相关法规,对宋代双乳状窑炉遗址进行了重点保护。每年举办钧瓷文化节,并利用多种媒体经常性宣传烧制技艺,扩大其影响,增强民众对这一宝贵遗产的认知度,使中华民族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

手拉胚比赛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许多国内外致力于钧瓷事业的专家、学者、科技人员和钧瓷艺人,为钧瓷烧制技艺的传承和保护,提出了科学的、深有见地的推论和思路,使古老的钧瓷又焕发青春,重放光辉。改革开放以后,现代钧瓷艺术的理念融入了钧瓷工艺,使钧瓷制作向多元化发展。而传统钧瓷工艺,在钧瓷烧制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的带领下,在钧瓷烧制行业中继续传承下来。这样,传统钧瓷,现代钧瓷,各善其长,开辟着各自的路径。传统的、现代的、高雅的、民俗的,相互辉映,使钧瓷烧制技艺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钧瓷的烧制技艺,是中国民族艺术的文化瑰宝,它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独树一帜的艺术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气魄和瑰丽多姿的民族文化,故蜚声瓷林,名扬中外,虽历经坎坷而经久不衰。